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用了半年小米13,我似乎找到了Android手机的「基本盘」

日期:2023-05-25 01:20:01 来源:雷科技

2022年12月,当时的小雷还是一个OPPO Find N一代和iPhone 14 Pro的双持用户,这两台机子的分工也非常简单:Find N用于登录了工作微信,负责运行微信读书、哔哩哔哩漫画和F1TV,而iPhone 14 Pro则用来处理除了上述四种场景之外的所有使用场景。

没办法,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摔车经验的自行车爱好者,在一次次被电动车撞进绿化带后,Apple Watch已经成了小雷不可或缺的骑行装备。再加上大学期间半吊子Android开发者的经验,让我非常清楚Android开发者为了保证App活跃或者不活跃能做什么。

图片来源:雷科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我对Android手机的性能、拍照等功能都基本没有特别的要求,以至于我可以抛开一般用户对Android手机性能的追求,从一些相对不重要的角度挑选手机,比如索尼Xepria 1 IV的21:9+轻薄外观设计、三星Galaxy S22+的四等窄边框,或是拥有全套谷歌服务的Pixel 7。

但很显然,国内水深火热的Android生态属实给索尼、三星和谷歌这些「洋和尚」上了不小强度,国际旗舰的种种水土不服也让我意识到「我确实需要一款国产Android手机」。就在这时,小雷拿到了当时还在保密阶段的小米13。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居然在短暂的使用后就买下了这台机子,还一直用到了现在。

所以在半年后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段「无脑果粉」为期6个月的国内Android之旅。

不对比就没有伤害

跟大多数人选择Android手机的方式不同,我选择小米13作为Android主力机并不是因为小米13「做得有多好」——我对小米13的大多数卖点都不感兴趣:习惯随身带相机的我几乎不用手机拍照,不玩手游也让我对小米13的性能和散热没有任何期待,更不用说Android手机用Netflix看HDR视频时低亮度的问题。

我选择小米13,其实是因为小米13的所有特点都躲开了我的「一票否决线」:

小米13采用了业内罕见的四等窄边设计,匀称的边框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甚至边框还比iPhone14 Pro更细。此外小米13屏幕与机身的R角衔接流畅自然,纯平的机身正面不会出现S22那样边框曲线刮手的问题,同时一体化的后盖也不会像三星、索尼那样带来额外的缝隙。

图片来源:雷科技

189g的重量虽然不算轻盈,但和动辄200g起步的旗舰手机相比,小米13的重量加上7.98mm的机身巧妙的重量分布共同造就了小米13轻盈不坠手的握持手感。再加上小米13没有采用曲面屏,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小米13从我的购机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

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小米13没有索尼那样的双前置扬声器,但换来的是更平衡的整体手感;小米13没有一英寸超大底,但换来的是更加耐看、不需要用复杂的线条解决的相机「小黑方」;小米13没有采用超声波指纹,但也让我可以选择普通的钢化膜而不是贴起来麻烦手感还糟糕的水凝膜或光固化膜。

小米13在硬件上的每一点「妥协」,恰好都在我对手机的忍受范围内,同时还换来了更多让我喜欢的特点。这种「不冒犯」的设计,恰恰是我选择小米13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了,机无完机。在小米13上也有一些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高亮抛光的铝制边框设计无法体现出金属中框的深度和质感,让中框看起来像是手机店里模型展示机的电镀塑料一样掉价。带涂层的玻璃背板破坏了手机背面的纯色设计,光面的玻璃也让手机变得「滑手」,同时也更容易留下磨损与使用痕迹。

图片来源:雷科技

好在比起不匀称的底边、影响显示效果的曲面屏和「剑弩拔张」相机设计,「少做少错」的小米13反倒是更适合我的选择。

是Android,更是小米

如果说外观和硬件设计是吸引我购买小米13的动力,那让我坚持用它到今天的,应该就是MIUI了。可能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我是「Google服务爱好者」,这和我最开始使用Android手机时所有Google服务都可以直接连接有关。另外,多年使用Android的经验也让我对Android手机有一个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要求:

我希望我的手机还是一台Android手机。

听起来这么需求很奇怪,毕竟Android讲究的就是一个「勃勃生机万物竞发」,不同品牌的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对Android的原生组件进行一些修改。只不过有些品牌出于主动或被动的考虑,为了将用户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对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甚至让大家觉得自己运行的是一个脱离Android生态的新系统,比如真的魔改了Android虚拟机的YunOS。

不过在小米13上,我依旧能找到熟悉的Android体验:将桌面改回抽屉样式,在系统设置中重新启用谷歌组件,激活Google Play商店,小米13依旧是一台运行着Android系统的手机,我在Play商店购买、解锁的付费App也都能正常使用。甚至把图标改成OneUI风格并修改桌面壁纸后,小米13看起来甚至和小雷之前使用的Xperia、Galaxy和Pixel没什么区别。

但这只是看起来没什么区别而已,作为国内可能是最成熟的定制Android ROM,经过多年的发展,MIUI已经不再需要像V4时代那样凭借特立独行的「魔改」来留住自己的用户了。在小米13身上,MIUI的对Android的定制更多地是「润物细无声」地延伸。

图片来源:雷科技

比如Google至今没有实现的「应用分身」、更加实用的小爱语音电话助理,以及「更适合中国移动生态」的App权限控制。作为一个iPhone用户,我已经想不起来我走路摆手时激活了多少次国内App的摇一摇广告了——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但只有小米迈出了这一步。

不可否认的是,MIUI对Android的定制也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破坏,比如说MIUI的主题彻底替代了Android 13中主题色和自适应图标,MIUI的状态栏和通知页也完全取代了原生Android的特性。

要知道原生Android早已不是2.3时代的样子,不少来自Google第一方的功能都越来越实用,比如在Android 13中加入的前台服务管理器、运行时权限、文本复制预览和媒体控制组件。当然了,还有能从根源解决Android系统「返回」和「向上」混为一体的「所见即所得」侧边返回预览。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很显然这些功能在MIUI中都不会出现。不可否认的是,MIUI的超级壁纸确实非常有意思,在权限管理方面也比Google这种水土不服的外国友人要好得多。但超级壁纸总有看腻的一天,来自Google第一方的Android系统未来也一定会凭借全新的API超越上一个版本的MIUI。

再说了,坚持品牌特性和融入Android新特性这两点并不冲突,比如我前段时间体验的某折叠屏手机,他们的「OS」就对Android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但同样为用户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照这么看来,比起「在欧洲是Android手机,在中国是MIUI手机」这种迷惑发言,「运行Android的MIUI手机」这个称呼似乎更适合小米13。

国产安卓的求「升」之路

归根结底,小米13之所以能从热火朝天的国产Android手机中吸引到我的关注,凭借的并不是他做对了什么,而是它「没有做错什么」。当然了,这里的对与错仅仅是我个人跟我的使用场景作出的判断,适合我的并不一定就适合大家,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难以在国产手机中挑选一台「平平无奇」的手机,其实也是国产手机根据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发生改变的多样化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多样化将国产手机的市场竞争从殊途同归的硬件军备竞赛中解放出来,让厂商开始关注那些「旗舰配置之外」的东西。比如vivo那用过都说好的指纹识别、华为的多平台互联和小米13 Ultra的「超大杯」相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大约是2014年之后,国内消费者开始关注国产品牌手机。但由于企业议价能力和产品定位的问题,当时的国内品牌能且仅能与海外品牌打价格战,「用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的功能」也成为了这些国产手机的共同目标。

但现在的手机市场已不再是10年前的格局,凭借更高的出货量和更强的研发能力,国产手机品牌的产品定位已不再是「50%的价格买80%的体验」,而是用「100%的价格提供200%的体验」。

图片来源:雷科技

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国内手机品牌打的是一场「升」存战,这里的「升」不仅是品牌升级的升,同时也是手机售价的「升」。过去被我们多次提起的「米冲高」,就是小米提升产品和品牌形象的最好体现。

可以预见的是,国内品牌在未来都还将继续发力冲击高端市场,从而实现品牌调性和手机售价的「双重提升」。而未来的国产手机,也将继续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实现品牌的自我价值,并将更多更好的产品带给一路支持他们的用户。

但无论未来如何,至少目前来说,我依旧认为小米13是一款瑕不掩瑜的手机。尽管它小毛病不少,MIUI在一些细节处也常常「不拘小节」,但从整体来看,小米13依旧是一款合格的次旗舰:

小米13没有Pro或Ultra那样的相机配置,也没有S23 Ultra那样出色的屏幕,甚至在质感上也略微逊色于我手上的其他Android手机。但因为小米13没有采取激进的设计,所以面对有着截然不同购机需求的挑剔消费者时,小米13依旧是一个「万金油」的存在。

图片来源:雷科技

即使用了半年,我也不一定能说出多少个小米13让我印象深刻的优点。但对我来说,小米13没有让我「用不下去」的地方,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在半年后继续用下去了。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