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当前最新:夜雨丨卫洪:艾香时节话端午

日期:2023-06-21 11:13:33 来源:上游新闻

艾香时节话端午


(资料图片)

文/卫洪

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是我国人民十分看重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大家都知道端午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还承载着更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内涵。

首先看看这个“端午”名称的来历,我们的节日如“春节”“中秋”,一看名字便知其意,而“端午”两字好像不太容易理解。那什么是“端午”呢?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那“午”是指什么呢?这就得回溯一下我国古时候的历法,当时没有阿拉伯数字,人们便用一些特殊意义的文字来标记年月日时,即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固定规律进行搭配表示年份,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60年即循环一次,称为一个“甲子”。又用十二地支来标注每年的月份,夏朝时以一月为“子”、二月为“丑”……十二月为“亥”。但商朝时进行了变动,将每年开始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即把十二月定为“子”、一月为“丑”……十一月为“亥”。周朝开始后,又进行了调整,将十一月定为每年的开端,即把十一月定为“子”、十二月为“丑”……十月为“亥”。这样一来,五月的标注就是“午”,所以“午”就是农历五月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开始,这就是“端午”的来历。上古时期人们观天象,五月正是飞龙在天的日子,所以往往在这个时候祭“龙”,故把“端午”称为龙节,人们用与龙相关的活动如玩水龙、划龙舟等形式来祭祀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这就是端午划龙舟最初的来历。古人又认为天地之间充满阴阳二“气”,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阴阳二气的相互对抗、交融、混合、剥离,就产生风霜雷电、阴晴雪雨、干湿冷暖等等气候现象,世间万物、景象万千都源于二气间的消涨变化,而五月正是大地阴阳转换,阳气开始居于主导的时候,所以人们又习惯性地把这个节日叫“端阳”,也就是阳气开始。由于此前(春夏之交)阴阳二气相互缠斗,空气混浊、冷热交替,最易导致瘟病流行,故人们在端午期间要用艾草熬煮温汤或在山上随意采些杂草熬制“百草汤”给家人、特别是小孩净身洗澡、消毒灭菌,要喝雄黄酒健体防病,房屋内外施放磺烟(硫磺)、喷洒雄黄水驱虫,在门口悬挂菖蒲等等习俗以维护家人健康。

后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人们便把这个节日用来纪念他,人们往江中投放食物,使诗人的身躯免受鱼虫伤害,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就来源于此,内涵就变得更加丰富。有些朋友或许会问,为什么粽子过去被称为“角黍”?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黍”这个东西。黍是我国古代种植最早的谷物之一,位列“五谷”之中,现在人们称之为“黄米”,相比于五谷中的其他作物,其成熟较早且有粘性,每年五月时便能收获,所以当年的人们在端午时便将新收获的黍米用粽叶包裹煮熟,故名“角黍”。汉代以后,南方水稻的大量种植,产量高、口感好,主产于北方的黍因产量低而逐渐稀少,渐渐变成一种杂粮了,人们做粽子也就多改用糯米,不过“角黍”的名字沿袭了下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端午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传承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在我们巴渝地区也形成一些十分独到的习俗。一是“打端阳”,所谓“打端阳”就是在端午期间,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到娘家,看望父母、拜望长辈的一种民俗。娘家长辈通常会给孙辈准备手工缝制的布偶玩具,按不同造型分别取名“猴子抱南瓜”“荞子”“香人”等等,最受小孩期待。而对登门的女婿,则当上宾款待,酒肉上桌自不消说,临走时不论晴雨,都会赠送一把新雨伞或一顶新草帽。这样,又赋予这个节日维护亲情、尊老爱幼的内涵。二是“食新”,在端阳期间,常常是巴渝农村低平地区抢种抢收的时节,小麦初收,秧苗移栽,土豆、包谷等大春作物初可食用的时候,所以人们都喜欢在端阳时第一次挖土豆、掰包谷来煮着吃,辛劳之余,家人围坐共同“食新”,既庆祝小春的收获,又期盼大春的丰稔,赋予节日祥和安康、庆丰盼收的喜悦之气。三是“蒸鮓菜”,端午时节,巴渝乡村餐桌上除了酒肉、盐蛋之类的固定配置,最为常见的是“蒸鮓菜”。“蒸鮓菜”是将多种时蔬、野菜、腊肉丁与大米磨碎的粉搅拌混合,先在锅中翻炒消除水分后,放入甑中蒸熟即可食用。清香四溢、口感松软、营养丰富、绿色健康,无疑是人间美食,成为走出乡村的人们时常泛起的一道乡愁。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文联)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