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前沿成果如何向大众普及?且听汪品仙主持的圆桌会议如何说

日期:2023-07-07 10:52:09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极了!我们今天是在科学大会里来谈科普!”7月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作为主持人宣布“科研与科普:地球系统科学的启示”圆桌会正式开始。

此次圆桌会是当天开幕的第七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的重要科普活动之一,聚集了广大科研与科普工作者自由讨论。

“做科普对做科研到底有没有帮助?”“究竟哪些人适合做科普?”“科研人员在不同职业阶段做科普有哪些不一样?”“一线科研人员如何平衡科研和科普的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科普关系到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科研人员是科普的第一发球员,做科普义不容辞。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面临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的“四不”窘境,组织科研与科普的研讨会,并不是简单地鼓动大家一股脑去做科普,更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从科研人员的角度理性讨论做科普与做科研的关系。

“科普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故事的任务,做科普是科学家的一种责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结合创作科普博文《藏北最后的棕榈树》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开展科研与科普的故事。他认为,做科普对科学研究、科学成果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基础还是科学研究。首先是科学研究要做得好,科普才能做得好,如果没有科研研究的发现,也就不能凭空创造出科普文章。

“科普不是简单的科学普及,它包含科学、教育、传播三个元素,处在三者的交接处,因此做科普要分层分级。”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青松认为,科普是一个成建制的活动,是一种成体系的认识,应该列为一种文化而非视为一种职业,如此才能做到大道至诚,将科学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

“人要有科学素养,辨真伪明事理,是科普最大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做科普要注意主题和场景,从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才能事半功倍,善于利用新兴传播媒介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工作?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小明认为,高水平的科普一定要有一流科学家的加盟,做科普要在科学中间加上文化的元素,使科学变得有温度、可接近。科普的根本是要大众化,要善于利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新方式、新理念去做新科普。

“科普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的一个新动向。”汪品先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讲道,地球系统科学是大幅度跨学科的,科学家本身需要跨学科交流,具有天然的科普需求;同时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高度趣味性,更容易适应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他呼吁,要构筑汉语科普高地,要推进各种形式的教师研讨班和培训班,将地球系统科学提上教育教学研究的日程。

据悉,“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是我国地球科学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之一,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地球科学工作者来讨论最前沿的研究进展,科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大众普及也是会议的重要板块。本届会议首次创设系列科普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新发现·科普出版联盟、上海科技馆等机构和单位共同组织,为参会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交流盛宴。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标签:

推荐